
很多同学说文综写不完,时间不够用,那么文综答题时间该如何分配才比较合理?150分钟的时间,做300分的题目。
300分题目包括35道选择题和5道大题,这5道大题,如果分成具体问题的话,应该是不会少于15问,每一道大题包括三个问题。
多的时候,如果每个问题四问的话,可以到20问。这个做起来,时间是一点都不充裕。
下面做一个简单介绍:
35道选择题,如果正常情况之下,应该是半分钟一道题。这应该已经是放的很宽了,半分钟一道题,35道题应该是17分半分钟,差不多20分钟。
而且如果说这道题目,你都盯着它看了一分钟了,你还不知道这个题的答案是什么,说明你不会做,就不要浪费时间了。
赶快就做判断,你跳过去,放下也行,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。
等完了以后,你也没有时间再去思考这个问题了,也没有必要再思考了,因为你根本不会做这道题。
你凭你的第一印象,A看着顺眼,就把A写上去,别空着,你选上A,还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性,空下来肯定没戏。
下面还剩下130分钟,如果平均分配到5道题目当中,应该是每道题目有25、26分钟的样子,这就比较主动了。
再具体到每一问,比如3个问题,每一个问题7、8分钟,这个基本上够用了。所以第一个要做到,把选择题的时间压缩。
一、抓主干
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:
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,
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,
气候的形成因子、
气候类型的分布、
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,
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、
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,
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,
自然带的分布规律,
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,
区位因素与生产活动,
城镇的规划与布局、
城市化及其问题,
人口问题与迁移,
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,
旅游资源的评价,
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。
二、理脉络
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,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,但略显散乱。
针对这种情况,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、重组。
三、抓图表
纵观历年高考,地理试题有图的题目占到了近70%,所以复习应重视培养阅读图表的能力,要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,要加强图表的训练。
四、抓热点
地理试题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,很多题目是以热点、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。
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主要有:“一带一路”、十九大、人口问题、城市问题、环境问题、生态灾难、资源问题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、地区冲突等。
五、练技巧
1、细审题。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,明确所问的问题。
2、查信息。要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。
3、勤迁移。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。
4、善表达。地理答案尽量要求做到要点全面,顺序合理,富有逻辑,格式整齐。
夯实基础知识,建构多重体系
高考不管怎样考查,都是以知识为载体。进入考前冲刺阶段,做好备考知识的保温工作至关重要。
学生首先要对每一本书能够从单元到框到目到具体知识构建体系。同时,要能够在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础上,从知识主体入手,进行新的知识整合。
通过反复的不同层面的知识梳理,既有利于强化记忆,查漏补缺,亦有利于考试时从材料设问出发,快速、精准地调动知识,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。
关注时政热点,理论联系实际
关注时政热点是高考政治永恒的主题。
选择社会热点专题要注意两点,一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,或是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生活中的长效热点问题;
二是与教材基本知识能够结合并有密切联系的问题。
尤其是中央文献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一些权威性、经典性、核心性、代表性的关键词语,一定要让学生强化记忆。
高考阅卷时,这些关键词语,可能成为答案的亮点,得到相应的分数。
限时适度练习,提升解题能力
冲刺阶段,适量练习的目的是保持手感,提升方法。
学生最好做做近3年新课标1卷、2卷、3卷和海南卷,把握当前高考设问中宏观背景,微观切入的主流,有效思考总结出审题作答的一般方法。
仔细研究高考主观题的答案,研究一下近几年高考评分细则,熟悉各科规范答题的要求。
冲刺阶段的练习应该是重思考、针对性强、提升方法、规范答题。
纠正“会而不对、对而不全、全而不快、快而不准”的坏习惯,争取高考时该得的分一分都不丢。
保持稳定情绪,发挥正常水平 研究表明,焦虑的水平与学习效果呈现“倒U”型关系。
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,学习效果都不理想,而中等程度的焦虑,则会让学习效果达到最佳。
因此,要有适度的紧张和焦虑,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。
一、回归教材,夯实基础。
回归教材,一方面从微观处着手:细致、全面地理解教材,包括序言、小字、注释、图表等。
针对教材知识点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“怎么样”,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,查漏补缺,不留死角。
另一方面,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,古今贯通,中外关联,训练联系和发展思维,实现知识横向或纵向迁移,提高正确率。
二、关注社会热点,对比古今中外。
高考历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,强调鉴古知今,隐性考查社会热点。复习备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
①民本思想(扶贫攻坚)与西方的人文主义对比;
②城市化发展与西方的工业化,城市化发展的对比;
③对外贸易(“一带一路”)与西方的对外扩张对比;
④民主法治建设(防腐反贪)与西方的民主法治的对比;
⑤核心价值观念(中华优秀传统文化);
⑥生态文明(环境治理)与经济全球化问题;
⑦改革开放(改革开放40周年)等。
三、掌握答题技巧,轻松应考。 1、选择题答题技巧 1)审题:审题要“三看三思”
①三看题干:看时间、空间,界定答题范围;看提问词,确定答题方向;看材料和关键词语,明确内涵外延。
②三思选项:一思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;二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;三思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。
2)解答:运用“六步法”。
审(审题考查范围和方向)→读(解读题干材料或情境)→抓(命题立意或中心思想)→找(求答项的关键词)→联(关联所学知识)→析(逐项分析,得出符合题意答案)。
2、突破高考42题 第一步:紧扣题眼,审设问,定论题。观点是客观的、理性的。 第二步:运用史实,紧扣关键,迁移所学回答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3 广东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821号 粤ICP备12039941号-1
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-有线电视省网16 市网45 ALL RIGHTS RESERVED.
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686号 广东广播中心大厦 T801~T805
联系电话:020-26186613/020-26186637